利用数字资本所带来的信息共享和资源配置等便利性,构建一个更加平和的虚拟社群环境,满足人群社交需求的同时,通过群体氛围的构建来促进个体自我技能的完善。
以游戏《动物森友会》为例。这款游戏最大的特色莫过于高度开放的游戏机制,允许玩家自主创造出在游戏开发者预置之外的叙事体验。通过营造一种平和的游戏环境,
让玩家自愿参与到游戏社交环节中,并且在互动过程中获得了新的情感互动体验,这样的感受并非是单独个人体验,而是许多玩家体验过后的评价,或许也是它受欢迎的
原因。因此,此游戏的环境氛围营造以及机制或许有可以借鉴的地方。
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构建类似的虚拟空间,营造一种平和的虚拟氛围,通过机制的设定,利用虚拟空间中的自由程度给予使用人群最大的自主建设,并且利用一些设定削弱无效的娱乐性
而加入更多的知识性内容,达到趣味性营造,吸引用户在其中探索的目的,并且给予使用人群更多自我建设以及社交的可能。营造良好的群体氛围、增加与现实生活相
连接的功能性,以一种游戏的轻松方式缓和现实生活中学习的问题。用游戏的方式吸引人使用,成为一个可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任务以及自我探索的空间,而并非让游戏
来操控人。
设计方案
设计的出发点始于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的校园生活,针对基础的交互机制、场景等方面设计,虚拟线上校园可提供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和社交互动功能,以满足用户在学
习和交流方面的需求。
校园生活场景 笔者设计
通过社交机制,促进使用人群的主体性以及群体意识的构建,具体的机制导向体现如下:
机制流程图 笔者设计
在技术方面,引入增强现实(AR)和虚拟现实(VR)技术,为学生用户营造更加逼真的虚拟体验。用户可以通过头戴式设备进入虚拟校园,参与各种活动并与其他
用户互动,仿佛置身于现实世界一般。
用户可以通过头戴式设备进入虚拟校园 笔者设计
将现实中标志性校园构筑物或场景符号化,使用者在虚拟空间中机感觉熟悉但是又不一样的体验。
虚拟校园中的“火车头” 笔者设计
“鲁班锁” 笔者设计
虚拟校园水景 笔者设计
个体在最初进入线上校园当中,或许可以有一个类似白纸的初始形象,没有任何特点,在虚拟空间中可以随意设定和改变形象的同时,要求录入使用者的真实个人
信息以确保用户之间的隐私和安全保护。
个体在最初进入线上校园 笔者设计
需要通过选择一项技能学习来进行下一步操作——学习机制的安排,是基于个体初始信息所在专业来进行分配,不会有太大的难度,目的是能够通过技术的掌握来确
立个体在虚拟环境中的自信,引起对这个虚拟环境的进一步探索的兴趣。并且,这个学习操作的过程也是对于虚拟环境的认识的过程,在游戏中就像初始玩家的教学过程。
全息虚拟空间中模型制作 笔者设计
场景模拟 笔者设计
全息虚拟空间中模型观测 笔者设计
完成相关技术的学习和简单操作之后,引导个体在虚拟空间中通过虚拟实践来选择获取虚拟物资,丰富自己在虚拟空间中的形象与所得。这个过程的目的则是强调
在完成对虚拟空间初步的认知与实践过后,个体可以通过正向的劳动所得去确立自己的兴趣偏好,也就是自我意识的确立与强化,和最初始的形象开始有区别。
在虚拟空间当中学习 笔者设计
这些特点也可能成为两个或多个陌生个体之间的共通之处,从而结成同好群体,有助于在虚拟空间中对外交流。
群体共识 笔者设计
通过群体的组成来建立起共同的学习和活动目标,达成强化群体共识,也进一步加强了主体的自我确认。
同时,在虚拟网络校园环境中,将原有的线上集市和跳蚤市场加入,因为这二者是同学们日常较为关注的以校园为主的线上活跃场所,在此基础上加入创意工坊平台的
构建,方便学生使用者自我展示,引起使用兴趣。也可以将在虚拟空间中的创造进行展示和交易,实现自我价值的满足。
虚拟集市场景 笔者设计
个体在虚拟空间自我创作 笔者设计
可选择将创作作品对外展示分享 笔者设计
可授权部分校外企业进入虚拟校园,进行实时参观与合作 笔者设计
多人联机 自主参与线上社团活动 笔者设计
虚拟创建场景参观 笔者设计
多人联机 体感运动 笔者设计
针对学生日常的学习需求,利用全息技术为同学打造一个沉浸式的虚拟自习空间。在线上自习室,使用者可以选择单人或多人模式来满足个体需求,提高学习效率。
单人沉浸式自习模式 笔者设计
在知识获取方面,提供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和社交互动功能。例如,可以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检索,训练高校图书馆专用的人工智能检索工具,其输出结果标注出处
或参考文献以提高答案的可靠性。
人工智能对话式资源检索以对话式探讨进行相关知识学习
笔者设计
特定场景NPC交互 笔者设计
专用人工智能可就文献的内容和知识与用户进行深入探讨,可根据检索内容变化特定场景与NPC形象更有代入感,增添趣味性。
流浪猫NPC交互 笔者设计
同样,校园内的流浪猫狗也可作为拟人化的NPC设定,增强学生在虚拟校园网络空间当中的情感联系,丰富交互内容。
综上,虚拟线上校园空间设计需要综合考虑,仍需探索和完善。以此机制为引导的基础,建设与现实校园有异同之处的较为客观的数字虚拟环境,以期打造一个既安全
可靠又具有吸引力的虚拟社区,通过正向机制引导为学生用户带来全新的学习生活体验,提供个体主体性重构的可能性。
愿景
随着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技术的迅猛发展,我们正处于科技变革的时代。基于虚拟网络对人类主体性影响的研究,结合当下虚拟智能技术的发展,通过利用先进的虚拟
现实技术和在线教育平台,致力于构建一个融合高度互动性、满足个性需求和社交共享的虚拟线上校园环境,希望通过该机制的设计达到较为理想的状态——在线上校园
中,以技能学习和兴趣培养为底色与进步的引导机制中,通过小组或个体参与到社群环境以及个体的主体构建当中,达成一个较为理想正向的学习生活势态。
笔者设计
虽然虚拟技术迎来了新的可能性和机遇,但仍需不断探索和完善......
展板呈现:笔者设计制作
课程总结
关于虚拟空间的构想对我来说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其中充满了挑战。对于虚拟相关的课题,如何针对已有的普遍问题进行改善?如何以本专业的方式进行呈现,赋予
本没有明确形态的事物一个较为确切的样貌?在考虑这些问题时,我时常陷入迷茫,但我始终认为,虚拟网络是当下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它的发展同时也足够代表我们
一部分的生活环境态势,本设计是在一定的研究基础上对于未来生活方式以及生活环境的设想:即使“网络”、“虚拟”等暴露出了许多消极问题,但面对愈将发达的
技术以及广泛的应用普及,抱有完全抵触的态度或与其完全对立是有些虚弱的做法,最好的方式或许是在了解它、面对和顺应它的发展趋势的前提下,试图找出可以缓解
或化解问题的方式。于是在此基础上便做出了虚拟校园设计——希望通过机制的设计与引导,在顺应未来技术的同时也能够化解虚拟网络对使用人群带来主体性消解等
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