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DADA丨陈佳琦丨上载新生——虚拟校园设计
Upload - Virtual campus design
作者:陈佳琦
指导教师:张阳
陈佳琦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 20级景观设计2班
ChenJiaqi,Landscape Design Major,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Landscape Design,Shandong University of Art and Design.
设计说明
当下,我们正处在一个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本方案从虚拟网络对人类主体性影响的研究出发,尝试通过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和在线教育平台,打造一
个融合高互动性、满足个性需求和社交共享的虚拟线上校园环境。在这个虚拟校园中,学生可以通过身临其境的体验,参与各种课程学习、实践活动和社交互动,提升学习
效果和体验感受,确保每位用户在虚拟校园中的主体性得到尊重和体现。通过不断创新和优化,希望为教育领域带来全新的数字化体验,推动教育模式的升级。
缘起——当下虚拟网络空间对人主体性的消解虚拟现实中人的主体性体现
虚拟现实技术为个体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感知和互动空间,使个体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和表达自己,个体可以深入体验并探索自身的情感、思想和行为模式,从而加深对自我内心世界的理解和把握。这种强化的自我意识使个体更加敏锐地感知和反思自己的需求、价值观和行为动机,有助于个体建立更加清晰和稳固的自我认知。其中的互动性和个性化定制也促进了个体对自我意识的强化,使个体更加集中地关注和发展自身的特长和潜力,进一步加强了个体对自我意识的塑造和认同,也为个体提供了参与大规模、团体化活动的平台,通过虚拟现实环境,强化了个体对社会关系和集体行为的认知和体验,促进了个体在群体中的角色认同和责任意识。
主体性的消解>主体性的增强
当下的网络虚拟与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设定者主要是商业公司和垄断寡头,因此技术的算法与使用目的存在着与最初对于技术发明创造期望的偏差,即技术的使用并非完全
是为了使人的生活更加美好,而是为商业活动谋求最大化的利益。数字化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使得资本在生产关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数字劳动的出现使传
统的生产方式和劳动形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同时也改变了人们对工作、闲暇和娱乐的体验与认知,对人类活动时间的掠夺达到了无孔不入的程度。在这样的背景下,技
术被赋予了更多的自主权和决策能力,凌驾于人的主体性之上,导致技术被视为一种超越人类控制的异化力量,剥夺了个体对技术的主体性和控制权。
消极影响——主体性的消解
在虚拟网络世界中,人们可以通过简单的点击就获得所需的信息和满足感,不再需要进行复杂的思考和实践。如果虚拟技术只被用于娱乐和消遣,人们可能会更多地沉
迷于虚拟世界中,忽视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事务和价值。然而如果虚拟技术能够被广泛运用于教育、医疗、工作等领域,将为人们带来更多的便利和可能性。
以浏览社交媒体、阅读新闻、观看视频等方式获取信息已是常态,但这些信息的来源和真实性往往难以辨别,容易受到操纵和误导,并且虚拟网络中的算法推荐和过滤机
制也会使人们只看到符合其偏好和立场的信息,而忽视其他观点和事实,导致认知闭塞和信息茧房化。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可能会逐渐失去了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
力,更容易受到谣言、偏见和极端观点的影响,缺乏对复杂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估的能力,从而容易被误导和操控。
当前,我们使用各种应用和平台来进行沟通、交流、娱乐等活动,其背后往往隐藏着商业利益、政治目的或其他潜在的控制力量,因此存在着人们所创造出来的技术反
、过来成为引导和控制主体的异己力量的风险。
设计思路:强化虚拟网络空间的正向面,构建全新理念的数字社群 从数字资本所带来的社会效益来看,它通过资源配置产生出来的平台为个体提供了信息共享便利与优势,成为工具和精神方面的延伸,强化了个体的自我意识并且形
成大规模的群体特征。因此,信息共享和群体聚集或许是可以作为突破点来进行虚拟空间优化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