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培养更高质量的专业人才,提升城乡规划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2024年9月7日下午,应学院邀请,华建集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城市更新分院陈志军博士带领2020级城乡规划毕业考察团队全体成员实地参观学习上海杨浦滨江城市更新实践项目。
杨浦滨江南段地处上海市杨浦区南端,黄浦江北岸,位于上海“黄金水道” 的前走廊,东连复兴岛,西邻北外滩,与陆家嘴隔江相望。该地区原为杨树浦电厂、棉纺厂等工业厂房、仓库及基础设施,塔吊林立的江岸,是中国近代重要的工业基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世界仅存的最大滨江工业博览带”。
杨树浦水厂、杨树浦电厂旧景(资料来源:上海历史博物馆等)
随着90年代城市内部空间优化和产业结构升级,杨树浦沿线工业停产搬迁、工业衰退,成为“工业锈带”区域。自2016年,从杨浦滨江地区整体更新城市设计开始到杨浦滨江“生活秀带”建成,5.5公里的滨江岸线成为市民游玩、休息、学习、交流的重要空间。
考察团队从上海国际时尚中心出发向西详细了解杨浦滨水岸线设计构想、开发建设情况,沿途观察市民、游客的使用体验情况。陈博士首先对杨浦区历史背景、开展杨浦滨江总体城市设计的要求、设计理念进行了介绍,讲述了周边土地功能调整、滨水到街区公共空间联系等方面内容,让同学们在参观考察之初,形成杨浦滨江地区宏观、总体印象。随着步行考察推进,围绕滨水岸线公共空间、工业建筑改造等实景,结合同济大学团队的杨浦滨江公共空间示范段设计详解景观设计、建筑改造、功能植入的方法,滨水设计画卷在陈博士的讲解中徐徐展开。
1、 上海国际时尚中心(原国棉十七厂)
1921年,日本东洋纺织株式会社在上海设立工场,1936年改名为裕丰株式会社。1949年改名上海第十七棉纺织厂。解放前以生产著名的“龙头细布”为主,是全国第一家批量生产棉型睛纶针织纱的企业。2010年改建成为上海国际时尚中心。保留了原清水红砖的整体厂房建筑群风貌,融入多功能秀场、接待会所、创意办公、精品商场、公寓酒店和餐饮娱乐等新功能。
2、 杨树浦电厂
杨树浦电厂始建于1910年,是中国建造较早的大型火电厂,也是当时远东第一大电厂。2009年,由于能源结构调整和上海世博会的环境建设需要,杨树浦电厂部分小火电机组停产。2010年,根据市政府节能减排的要求,杨树浦发电厂正式停产。现电厂区域大型厂房建筑处于停用状态,改造了灰仓艺术馆、一尺花园及咖啡馆等。
3、 绿之丘
绿之丘原为烟草公司机修仓库,原为单栋大体量仓库建筑,距离江边较近,对滨江风貌和安浦路的贯通都有影响。为了极大程度降低这幢建筑外观上给人的压迫性,将第6层的楼板直接拆除,使得整个建筑高度被缩到了24米以内,同时底层空间架空,能够使市政道路安浦路通过建筑贯通;朝向陆家嘴CBD方向做了层层跌落的退台建筑处理,利用丰富的平台绿植,将整个建筑融入到滨江绿色景观之中。
4、 东方渔人码头
前身为建于1938年的上海中心水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又称上海鱼市场),曾被誉为中国第一鱼货市场。鱼市场的码头岸线长200多米,有5个鱼码头,可同时卸5条渔船,于2008年停业。现成为集商业办公、休闲娱乐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化滨水休闲空间,并直通轨交18号线丹阳路站。
渔人码头旁边利用地形,落实海绵城市要求,建设了雨水花园,可以缓解市政管网排水压力,雨水就地消纳和吸收,合理控制雨水径流,保护场地水文现状,缓解城市内涝,同时从园林意境的概念出发,链接人与环境,让人们在中穿行时能达到“一步一景”,实现山水与建筑的结合。
作为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杨浦滨江的每一块空间都承载着一段独一无二的历史,每一个工业建筑都是一本可阅读的典籍、一个独特的文化符号。设计团队在杨浦滨江的转型升级中,充分利用地区特色与资源,突出工业历史底蕴,营造更具吸引力与人文气息的滨江环境,成功实现了由“工业锈带”向“生活秀带”的转型。细致的公共空间设计,使得城市闲置土地、建筑成为市民休息、健身、游戏、学习、展示的场所。
在5.5公里滨江道,4小时的聆听、观察、体验精细设计的魅力。在路上,我们继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