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DADA丨吴若囡丨e.FamUnity——虚拟之家设计
e.FamUnity——虚拟之家设计
e.Famunity——Virtual Home Design
作者:吴若囡
学号:202002095304
班级:景观设计2班
课程:毕业设计
指导教师:张阳
方案简介
家,是人类社会中最基本、最亲近的社会单元,人们对家的情感依赖衍生出了牵挂(concern)。家人间的牵挂是最独特与持久的,它不仅维系一个家庭,也将一个大家族紧密相连。在这个虚拟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传统的“家”的概念被逐渐改变。科技的进步重塑了家的结构和我们对家的认知。这种变化导致了归属感的流失,使得“心中无家”的感觉愈发普遍。在此背景下,笔者分析了“家”作为私密空间的发展和演变,以及数字化的家庭结构,提出“e.FamUnity”的构想——这是一个基于虚拟空间的家庭系统,该系统不仅提供了一个虚拟家庭环境的空间,还融合了多种功能,有效提升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归属感,为现代家庭提供了全新的互动方式。同时,本设计也对虚拟空间中家庭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设想,以满足不断变化的家庭需求。通过“e.FamUnity”,尝试构建一个在虚拟与现实交织中,家庭成员能够紧密联系、共同成长的虚拟之家。
1 人工智能(AI)技术对“家”的影响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是十分广泛的科学,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
计算机视觉等。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家庭成员内部通过互联网软件沟通的频率提高逐渐成为一种习惯,亲情牵挂
的平台从物理意义上的空间转化为线上空间的趋势愈加明显,甚至延伸到了与去世亲人的交流。早在2020年,纪录片《与你相见》,讲述了一个技术团队打造的VR系统,使母亲与去世的女儿重逢的故事图1.1)。
图1.1 纪录片《与你相见》 百度 海外网
2022年,韩国公司Deep Brain AI提供了一项名为Re;memory(记忆重现)的服务,让人们与已故的亲人交谈,这
项服务在客户生前就着手生活故事和影像等各项数据的收集,以此创造一个与客户高度相似的虚拟人(图1.2),并
为其与家人提供30分钟的交流体验。
图1.2 Re;memory服务 百度 澎湃新闻
2023年,B站UP主“吴伍六”上传了一个用于纪念自己去世的奶奶的视频。他使用ChatGPT技术,以虚拟数字人的
形式“复活”了离世的奶奶。还原了奶奶的样貌,并与“孙子”亲密交谈(视频1.1)。
在虚拟网络空间为生命的延续提供了全新可能性的同时,也导致很多人过于沉迷网络,忽略了现实中的亲情,牵挂
的纽带在逐渐消失,导致心中无家。因此,迫切需要在虚拟网络空间构建一个家的概念,重塑家人间特有的牵挂,使
家的概念更为完整。
2 虚拟“家”的探索
2.1 概念提出
在人工智能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人们沉迷虚拟网络、忽视现实亲情已成为大趋势,在这一基础上,旨在虚拟网络空间构
建一个完整的“全家”概念体系。这一体系不仅让人们在虚拟空间中找到家的温暖与归属感,而且通过所有家族成员的
共同努力,重塑“家”的深刻含义。
基于上述问题的思考,笔者提出了“e.FamUnity”这一概念,其中“e”代表互联网和网络,象征着虚拟空间;“fam”
是family(家)的缩写,代表着家庭的温情;“unity”意味着团结和完整,强调了家族成员之间的紧密联系。这三个
元素的结合,旨在虚拟世界中打造出一个完整而温馨的家庭空间。
2.2 空间划分
虚拟“家”的构建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家,它承载着日常生活的多重功能。从现实家庭的四个功能——休息放松、
休闲娱乐、学习工作和收藏展示出发,进一步发散出与之相对应的各种活动。这些活动相互交织,最终演变成七种空间
类型(图2.1):独处空间、影视空间、公共社交空间、私密社交空间、工作室、运动空间、收藏展示空间。
2.3 空间架构
在虚拟空间中,“家”不再受传统空间限制,它可以采取任何形式。为了将这一概念可视化,初步构建了一个
“垂直”的框架,通过私密等级的由高到低,将七个空间顺序排列,从而形成了一条清晰的主线(图2.2)。这样的
设计旨在创造一个流动性的居住环境,并能够随着居住者的需求和情感而灵活变化。
图2.2 空间架构示意图 笔者设计
2.4 空间推导
2.4.1 独处空间
独处空间(图2.3)作为私密等级最高的空间,仅限以“我”为主体的居住者进入。选择纸飞机作为独处空间的象
征,它代表着最简单的回忆和最真挚的内心世界。通过纸飞机独特的折叠形态,创造一个隐秘的内部空间,并将其与外
部空间——即机翼部分建立了联系。
独处空间是一个私密性极高的虚拟环境,可以根据居住者的意愿定制,任何想象中的场景都能变为现实。居住者可以
享受绝对的隐私和不受打扰的独处时光,这对于个人的冥想、反思、放松和成长来说,非常有益。
2.4.2 私密社交空间
私密社交空间(图2.4),是专为居住者与亲密朋友和家人相聚而打造的。小纸船的内部空间,如同帐篷一般,提供了一个私密的社交空间;而它的外部则敞开,与外界建立了联系,使得这个空
间既保有私密性,又能进行公共交流。船身不仅是一个相聚之地,也是一个可以留下印记的画布。在这里,人们可以为
每个阶段留下记忆。船下的每一圈涟漪都代表了生命中的一个阶段,或是一段珍贵的交流。随着人们的成长,每结识新
的朋友,就会在水面上激起新的涟漪。
2.4.3 工作室
将工作室(图2.5)设定为私密空间,初步构想是体块组合即独立空间的组合。在这一想法的基础上,继续将工作室划分
为上下两个部分,即独立工作室和公共工作室两个空间。
图2.5 工作室 笔者设计
独立工作室(图2.6)专属于居住者,是一个不会受到打扰的空间,居住者可以自定义工作环境,空间一侧是一个观景
窗,观景窗里的景观体验可以随时切换。
公共工作室(图2.7)由三个区域构成。第一个区域为信息共享区(图2.8),由屏幕网和实时更新数据屏组成。第二个
区域是协作区(图2.9),由共享答疑栏和实时在线投影组成。第三个区域是共创区(图2.10),由创意收集、实时讨论
、实时创造三个模块组成。
由独立工作室和公共工作室组成的虚拟工作室,在营造了理想独立工作环境的同时,也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促进
了不同群体间的交流与协作,缓解人们在现实中,被网络里形形色色的内容吸引而忽视了工作能力的培养和人际交往问
题。
2.4.4 收藏展示空间
虚拟收藏展示空间(图2.11)是家族情感和纽带的集合地。可划分为私密收藏空间和公共展示空间。在这里,“私密”
专指居住者个人,“公共”则涵盖了居住者的家庭成员,他们有权限欣赏和分享收藏的记忆。
图2.11 收藏展示空间 笔者设计
收藏展示空间是整个家庭空间的重点。其中,公共展示空间功能多样。
1.记忆树
记忆树是每个家庭成员存储回忆的载体,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生长,逐渐变得茂密。它们拥有两级分类(图2.12)。
用户首先通过一级分类导航至二级分类,然后在相应的二级分类中搜索或存储特定的回忆。在搜索回忆方面,选定了
特定回忆后,私密收藏空间的对应区域亮起,用户进入即可走入回忆情境(图2.13)。
图2.12 记忆树 笔者设计
图2.13 记忆树使用过程 笔者设计
2.云信箱
云信箱是一个为居住者打造的私密通讯工具,它为家庭成员提供了一个独立的空间来接收、发送信息,并具备监控功能。这个系统包含七种模式(图2.14)。
图2.14 云信箱及七种模式 笔者设计
3.共享编辑(图2.15)
家人可以一起完善家族谱系、记录故事和传统。
图2.15 共享编辑 笔者设计
4.剪影(图2.16)
透明的人物轮廓代表着家人的存在。每个轮廓都可以呈现不同的姿态,增添了互动和生动的感觉。
图2.16 剪影和行动记录 笔者设计
5.行动记录(图2.17)
每一次进入该空间的行动轨迹都会形成一条路径,记录步伐。这些路径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记录家庭成员活动的历史和故事。
图2.17 行动记录 笔者设计
私密收藏空间通过一条主题多变的隧道长廊引领居住者进入,居住者可以选择与个人记忆相关的主题,或是自定义一条
独特的通道,使之成为连接现实与回忆的桥梁(图2.18、图2.19)
图2.18 不同主题的长廊 笔者设计
在这个虚拟空间中,长廊的形态可以是由记忆中的元素构建的空间(图2.20)。这条长廊可以随着居住者的回忆不断
延伸,随时添加新的记忆片段。
图2.20 自定义长廊 笔者设计
在这条长廊中,居住者可以重现曾经养过的宠物和已故亲人的形象(图2.21),让他们在这个空间中继续生活。
图2.21 自定义元素 笔者设计
2.4.5 影视空间
影视空间的形态较为简单,一个屏幕加上一个云椅(图2.22)。“云椅”的“云”即网络,“云椅”象征一种权限,
仅限居住者或居住者邀请进入的人入场。影视空间的使用有四个模式。
图2.22 影视空间 笔者设计
1.模式一(图2.23)
该模式由交流界面、分类界面、通知界面和家庭模式图标组成。
图2.23 模式一 笔者设计
2.模式二——家庭模式
开启该模式即来到家庭专属影院,该模式由现实位置共享界面、锁屏界面、交流界面组成。家庭模式还包含了虚拟
形象功能,家庭成员可以选择抽象图案或人物形象,自定义多种肤色、表情、形状、服饰等(图2.24)。
图2.24 模式二——家庭影院 笔者设计
3.模式三(图2.25)
该模式以弹幕为主,包含了实时的文字和表情包。该模式一旦开启,便处于实施录制的状态,记录观影者的反应,
形成数据材料。
图2.25 模式三 笔者设计
虚拟影视空间的观影环境是多变的,可以根据观影内容调整。如科幻、雨林、海底等,观影环境随时切换,增强观影
体验感和沉浸感(图2.26、图2.27、图2.28)。
该模式由弹幕设置、流量数据、reaction合集组成。
图2.29 模式四 笔者设计
2.4.6 运动空间
虚拟运动空间是由植物构成景观体验与运动类型相结合的空间(图2.30)。该空间营造的虚拟“室外”环境,来访者
可根据需求、心情、爱好等随时调整,有四季分明的春夏秋冬(图2.31)、混季模式(图2.32)和配色模式(图2.33)。空间的使用也不仅是体验各项运动,同时会形成数据统计,天气模式也可随意选择和调整(图2.34)。
图2.30 运动空间 笔者设计
图2.31 四季模式 笔者设计
图2.32 混季模式 笔者设计
图2.33 配色模式 笔者设计
图2.34 运动空间数据统计 笔者设计
运动空间的家庭模式,类似于现实中的家庭室(图2.35)。这个虚拟家庭室有两个区域,一个区域是仅限家庭内部成
员交流,另一个区域是为来访的亲戚和朋友提供的娱乐场地。同时,也会综合数据信息,并且都会记录影像资料,这
些资料都会通过“云信箱”存储至收藏空间。
图2.35 家庭室及其数据统计 笔者设计家庭室的数据统计(图2.36)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访客记录可以对标现实生活,找到更适合与家人或朋友进行交流活
动的场所;家庭内部交流的数据可以帮助人们探寻现实生活中与父母交流相处的最优方式。
图2.36 家庭室数据统计 笔者设计
2.4.7 公共社交空间
虚拟“家”中的公共社交空间,定位为虚拟网络客厅即“云客厅”。该空间由手机和拼图构成,手机象征了现代社会
人们的交流载体,类似于任意门;拼图则象征着居住者与家人和朋友的磨合,也会通过认识新的朋友形成新的拼图而
延展。不同手机代表不同圈层,所有来访者都可以通过手机去往不同主题空间(图2.37)。
图2.37 公共社交空间(云客厅) 笔者设计
通过对上述七个空间的深入思考,“FamUnity”也逐步搭建完成(图2.38、图2.39),涵盖“全、家”的概念,重系
家人间的牵挂纽带,形成一个完整的家庭系统,或许能够进一步构成一个完整的家族体系。
图2.38 FamUnity效果图 笔者设计
3 FamUnity逻辑体系
作为虚拟空间里的家庭系统,“FamUnity”有一套完整的逻辑体系。居住者在现实生活中通过虚拟设备进入虚拟空间,
选取属于自己所在家族的谱系树,由此进入对应的家族树,通过家族树来到专属于自己的家庭空间,后续流程则是按照
上述七个空间的次序依次展开(图3.1)。
“FamUnity”作为一个有情感、有温度的家庭空间,规定好的流程只能起到对这一概念的阐释作用,因此会从居住者
视角讲述一个有家人间的故事,串联空间,以动画形式体现其通过情感相联系的特点。故事是以居住者为第一人称、
外公和外婆为主要的串联,展现现实中的人和虚拟家庭中逝者的交流和情感牵挂(图3.2)。
图3.2 动画剧情构思 笔者设计
总之,虚拟家源自现实的情感纽带。在虚拟空间,家人间的牵挂打破了时空限制,过去、现在和未来共存,使现实中
残缺的家得到另一种完整。家族传承在这里延续,家庭成员间的情感纽带重新连接,不会因成员离去而消散,进一步
形成家族体系(图3.3),甚至形成了一个庞杂的全球家族网络(图3.4)。一个个小家的完整将映射出更大、更高的
家族系统。
排版设计
毕设总结
本次毕设通过虚拟空间重构“家”的概念,设计了一个虚拟家庭环境,不仅促进家庭成员间的情感交流,增强家庭
归属感,还设想了新的家庭互动模式。这些模式帮助家庭成员在数字化的背景下维持紧密的联系,支持家庭凝聚力的
发展。在这个共同成长的虚拟之家中,“家”的概念在新的维度得到完善,进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家族系统,甚至更
广泛的家族网络。
在设计过程中,与老师共同探讨了虚拟“家”的构建,也提出了一种新的视角来理解和重塑家庭关系以及家人间的牵
挂纽带。同时,也给了我回忆去世家人的勇气、帮助我重新审视了与家人的相处方式,于我,是很有意义的一次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