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 ~15日,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2019级城乡规划专业师生赴华东开展为期8天的毕业设计考察,为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选题、开题及开展设计做积极准备。
教研室根据近年来国内城市建设的实践情况和发展趋势,精心选取考察对象、打磨考察路线,在南京、湖州德清、杭州、上海等城市展开考察。在为期8天的考察中,城乡规划专业教研室师生参观了多种类型的城市建设实践优秀案例和多处文化艺术展馆,师生从专业角度进行探讨与分析,行以致远,教学相长。
1.文旅产业带动城市新发展——南京四方艺术湖区与杭州良渚文化村系列考察
目前城市公共空间与艺术文化生活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城市对多元美学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城市空间正在赋予文化艺术新的叙事身份。越来越多的 “文化艺术中心”以独特的魅力为城市带来新的人群和活力。南京四方艺术中心与与杭州良渚文化村皆是文旅产业带动城市新发展的成功案例。
新田园小镇——良渚文化村是集自然生态保护、休闲旅游、居住、经济文化的集合体,也是浙江省提出的“未来社区”理念的集中体现。在这里,城市社区与遗址、景区共生共长共融。在这里,良渚5000年文明融合于日常生活、休闲旅游中,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熏陶、坚实着民族文化自信。
此次重点考察了良渚文化村内的文化类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杭州文化艺术中心、良渚博物院和国家版本馆。
文化艺术中心分三大功能区块,三栋建筑排列在大屋顶之下,成三字型布局。
艺术中心内四大庭园互相连接,成为良渚文化村的象征性庭园。这里定期会举办各种艺术活动,成为小镇活力源泉之一。
南京四方当代艺术湖区是一处建筑集群,内有风格迥异的20余栋建筑,分别出自王澍、张永和、矶崎新、妹岛、戴维·艾德加耶等中外著名建筑大师之手,更是具有“建筑博物馆”的美誉。建筑集群规划充分考虑山谷内各处视线,建筑集群与自然地形完美结合。艺术湖区本身就是一个大型的建筑收藏展,艺术品并不局限在美术馆内,而是融入到整个湖区的各个部分,让艺术品与建筑保持着一种相互对话的关系。湖区还以园区建筑作品为IP,探索文旅数字藏品新领域,推出大师建筑艺术数字藏品,建设了省级对外交流基地,逐步实现与各大高校的密切联系,与建筑和艺术设计等专业的师生开展研学活动,将建筑艺术的魅力带入了寻常百姓家。
文化艺术以休闲、度假的方式使得现代艺术展览走入大众生活,并衍生出文旅消费的新模式、新业态,这是以上两个园区的共同特征。四方艺术湖区已经成为南京由“旅游城市”转变为 “城市旅游”发展战略中的城市文化新地标;良渚文化艺术村也是良渚文化大走廊城市发展战略的重要节点。两个园区同样以著名大师建筑作品为发力点,建筑在与生态环境融为一体,将艺术元素和本土文化融合的同时,提升了全区旅游配套设施。大师建筑汇成的聚落将全新的生命感注入了山水之间,它为城市发展带来的能量和流量足以远远盖过其建筑设计和功能的话题性。建筑的人文气息和文旅导向价值相结合,促成了建筑园区和文旅产业的相互成就。
除了折服于建筑大师们所塑造的形态之美和空间魅力,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生由点及面,由单体建筑到园区规划,由文化艺术展示到文旅设施配套,在实地考察中推演文化艺术带动文旅发展的城市发展新模式,并对文旅地产、未来社区,城市运营等有了更多认识和领悟。
2.城市更新与建筑改造系列案例考察
城市更新是当前以及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城市建设的常态化建设形式。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差异,各地区的城市更新也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东部沿海城市更新改造起步较早,更多在城市更新中关注城市产业、文化、生态等“软实力”问题,这对我们的教学与设计实践有着重要的学习价值和启发意义,此次毕业考察也重点关注了不同类型的城市更新实践项目,其中重点考察了南京战斗机械厂改造创意园区和金陵美术馆。
南京战斗机械厂改造属于产业布局调整、闲置工业遗产类的旧厂区改造。这一案例的改造理念旨在唤醒厂区记忆,恢复园区活力。设计希望展露建筑中历史的痕迹,并通过活化使用重新回归当下城市生活。
设计提取原有厂区建筑群中最重要的特征“红砖清水墙面”重塑园区,用各种带有不同时代特征的红色材料,代表不同年代的建造方式和构造方法,强化“红色”特征。在重塑园区共性特征之后,突出每栋建筑的特点,在场地完整性的前提下给予每一栋建筑独有的自由空间。建立与自然的关系是设计接下来的重心所在。园区以一种远观、靠近、进入的节奏展开空间和场地的对话,建筑成为一种连接器,形成一种连接城市—历史—自然的体验方式。
金陵美术馆也是由工业厂房改建,其设计理念是在维持工业遗产旧貌的基础上,合理调整内部结构,充分利用空间,以适应现代化的展示模式。这种工业厂房改造为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案例较为少见,符合当下让文化艺术进入百姓日常生活的发展理念,对其他城市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原厂房建筑周围分布着大量清末和民国的江南传统民居。传统建筑肌理、体量、以及街巷的形态和尺度,是这一区域最有价值的体现。大体量工业厂房,作为历史街区里的闯入者,超人的尺度和冷漠的外观,与历史街区内人们 生活的丰富性格格不入。此次改造在植入新功能、建筑再利用的基础上,通过化解工业建筑和传统肌理之间的矛盾,着重解决城市风貌建设中的既有问题。
另外,考察队伍还对上海EKA天物、上生新所等城市更新类实践案例进行了参观,亦有不同收获。
在以上案例的考察中,教研室师生展开讨论,认为我们未来的城市更新方向,除了优化存量,查漏补缺,提高土地利用效力,另一方面也需要提高综合效益,融合社会综合治理的目标,关注民生、提升产业、保护历史文化、绿色发展,除了建筑与环境的更新,还要注重文化与活力的“新生”。
3.创造力与想象力——校园规划建设系列考察
此次考察还着重参观了中国美术学院良渚校区和象山校区的校园规划建设。
中国美术学院良渚校区所体现出的居学一体和绵延的设计理念让人耳目一新。校园规划认为:生活即教育,用心亦用手;学院即社区,处处皆课堂,美术学习尤其如此。将常规垂直集中的教学楼、宿舍区等转化成水平绵延的工坊,工坊上分散布置宿舍;工坊绵延至宿舍的一、二层,设置兴趣社,学生“下楼”即可“上课”。
学科本无界,空间亦无垠;跨界与融通,内外皆学问,美院学科尤其如此。多个并排长条拱顶下是两层挑高的大厅(多义空间),长拱两端是多组跃层小教室;大厅上方有超大锯齿状的北向采光,展示、教学、交流、文娱等活动都能进行。各式“探索器”遍布行政综合楼、宿舍楼屋顶、外墙,供人观山、看水、冥想、休憩。
象山校区被称为杭州建筑最具特色的校园,优美的环境、绿化和建筑很好地结合,凸显出美术大学的特点
两处校区虽风格不同,却又有着共同的特点:可以激发出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这也正是大学教育所应具有的意义。
4.企业宣介与交流活动
本次毕业考察还与多家设计类企业开展了交流活动。11月14日,考察队伍到上海风雨筑设计公司参观并与公司相关人员进行交流。在风雨筑设计公司专业讲解人员的带领下,考察队伍分别参观了9楼的建筑模型展和2楼的数字技术展示区。通过风语筑设计公司相关作品的考察,同学们现场感受到数字技术的神奇,意识到当代科技在创意与设计中的重要性,沉浸式科技体验将在未来的城市建设中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此次考察,师生皆收获满满。从课堂到城市,有关于城市设计的梦想在各处热闹的城市空间中鲜活了起来。见山见水见真知,一趟充实的专业考察之旅,能够拓宽专业视野、丰富信息含量、积累设计素材,既是对所学专业知识的活化,也为下一步的毕业设计拉开了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