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确保3月3日开学后课程顺利开展,保障好教学质量,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各教研室在2月24日——2月28日期间组织了一系列教研活动,为推动专业发展及综合改革实施保驾护航。
教研活动主要集中在集体备课、探索AI技术在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中的应用、毕业设计、综合改革材料研读等几项工作,各专业通过线上及线下的形式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讨。
在集体备课环节,各专业深化“以学生为中心”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以核心课程为重点,结合行业前沿动态,优化课程大纲与教学内容,鼓励教师结合科研项目与工程实践提炼教学素材,采用案例实践等多元化教学手段。通过集体备课,教授相同课程的老师进一步统一思想,与前修课程和后续课程的授课教师进行商讨,将课程有效串联成体系。以2021级建筑学专业课程为例,之前《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设计》、《城市设计》、《建筑设计7(高层建筑)》三门课程,各自为战,每门课课时较短,但设计任务重,学生疲于应付,难以深入研究。通过本次教研讨论,教研室将调整本学期课程安排,将三门课程打通,设置联合课程群,以同一任务书和用地串联三个层面的设计任务。学生将在较充足的时间内,在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更专业、更有针对性地完成设计工作。



各教研室探讨了如何将AI技术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建筑学专业针对AI辅助设计、智能参数化建模、大数据分析等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展开讨论,明确将AI技术融入课程体系。确定在《建筑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两门课程中率先引入AI技术模块,并配套开发教学资源包;城乡规划专业提出AI 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与知识图谱的重要性,讨论了如何在具体课程中将 AI 工具引入到教学过程,并进一步探讨了 AI 在专业教学中的挑战。为了强化数字化技术应用能力,本学期将增加一些前沿课程或讲座。 景观设计专业聚焦AI辅助景观方案生成、参数化建模、生态数据分析等工具(如MidJourney景观意向图生成、GIS智能地形分析),探讨如何提升设计效率与科学性。倡导“景观+计算机科学”跨学科课程设计,增设《智能景观技术》《算法与空间设计》等选修课;推动校企合作,联合开发适配景观专业的AI工具(如智能植物配置系统、场地人流预测模型)。试行“AI辅助设计工作坊”,以真实项目为载体重构教学设计流程。



针对2025届毕业设计中的跨学科、跨领域合作,学院目前已与应用设计学院、视觉传达学院共建部分项目,并与中国艺术研究院建筑与公共艺术研究所、山东艺术学院设计学院等单位建立合作,共同指导毕业设计,并引导教研室教师开展学科交叉的教研与科研等活动。目前,各专业均已经完成开题、基础资料收集、设计场地调研、初步设计等工作,目前处于方案完善和成果完成阶段,开学后各专业将安排小组汇报和集中检查,同时推进毕业论文、模型制作、数字化设计、展陈设计等工作事项。

关于落实综合改革目标,各专业共同学习了学校综合改革下发的各项文件,明确任务,对标努力,并集思广益提出部分创收的可行模式与路径。

通过开学前的一系列教研活动,各教研室集体研讨、部署任务,达成多项共识,为本学期教学工作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凝聚了教研室发展共识,有助于提升专业竞争力,培养适应未来行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将持续推进、开展各项教研活动,促进各专业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