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举办“当代建筑的美学意义”主题讲座
6月12日晚7:00,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于长清校区第四合堂教室举办“建筑的美学意义—建筑的文本性解析”主题讲座。本次讲座由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院长丁宁主讲,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同学和其他院系相关专业同学听取了本次讲座。
丁院长针对同学们在课题练习中发现的疑难问题,从我院2007届毕业生毕业设计展谈起,向同学们介绍了以材料物质层、现实意义层和美学意义层为具体内容的建筑作品的三个层面,进而从符号学角度重新诠释了建筑的概念,引出建筑意义的产生。丁院长指出:建筑是对存在的意义进行揭示符号系统,是人类的情感符号。建筑艺术是功能体验与形式的完美结合,由于建筑师对建筑不再具有绝对的解释权,加上建筑意义不孤立存在于审美对象中并且同观赏者的主体意识相关,决定了建筑意义的变动性。
建筑艺术与文学研究联系密切,为了形象生动的说明建筑的文本性,丁院长从法国作家罗兰巴特对文本观念的提出入手,通过分析文本观念的特征,逐层深入,向同学们详细介绍了巴特式符号原理的四大分类:语言和言语,所指和能指,系统和组合段,直接意指和含蓄意指。在讲到作品与文本的区别时,丁院长强调文本带有流程性,强调受众的阅读性,具有“能指”意义,并分别以维也纳歌剧院、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柏林犹太人博物馆、住吉长屋等世界著名建筑为例点明了可读性文本与可写性文本的特征和区别。
接下来,丁院长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向同学们全面阐述了建筑美学意义的走向。为了生动地说明问题,他形象地将传统建筑观和当代建筑观比喻成为核桃和洋葱,进而强调当代建筑应注重突破形式,打破功能和形式的二元对立,使内容与形式相结合,表现艺术作品本身。鉴于建筑的普遍存在性,丁院长从绘画与雕塑的欣赏特点出发,指出建筑的变动性和可进入性,进而揭示了美学意义随时体验的特点。
为了能够面对面帮助同学们解决专业学习上的疑难问题,讲座结束后丁院长与同学们互动,同学们踊跃发言,积极提问,丁院长现场解答了同学们有关如何对待传统建筑等问题。丁院长对同学们务真求实的学习态度给与肯定,他建议同学们在日常的学习中应该学会独立学习,善于思考,培养自己独立的审美判断能力 ,在积累的过程中提取概念,发现问题。
本次讲座旨在增强同学们的专业素质,提升同学们的建筑审美能力,让同学们对今后的专业走向有更深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讲座的细心听取,同学们发现了自身专业课题作业中的不少错误,同学们表示在今后的学习中,自己一定会加倍努力,以本次讲座的收获为基石,在不断的学习中逐步增强自己的专业技能,争取更大的进步。